
5月7日至9日,東華禪寺方丈萬行法師帶隊從華夏根祖之鄉—山西運城的黃河金三角區出發,開啟華夏尋根探祖之行。他們走入全國僅存四座唐代木建築之一廣仁王廟,觀賞「榫卯之間一眼千年」的建築瑰寶;探尋「華夏第一把火」的發源地——西侯度遺址,深入了解黃河文化,學習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演進。

在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縣城北4公里古魏城城垣遺址內,坐落着中國現存四座唐代木結構建築之一、也是唯一一座唐代道教遺存建築——廣仁王廟,又稱「五龍廟」。據悉,廣仁王廟始建於唐大和五年(831年),2021年因《黑神話·悟空》遊戲取景再度引發關注。其梁架、鬥拱等主體構件均為唐代原構,具有極高的歷史與藝術價值;粗獷的鬥拱、平緩的屋頂與唐代「營造法式」高度契合,被譽為「榫卯之間一眼千年」的建築瑰寶。
「廣仁王廟讓我們身臨其境地領略到唐代在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盛世之美。唐代湧現了大量的藝術家和發明家,他們與廣大民眾一起構成了領先世界的社會力量,有力推動中華文明創新發展與傳承影響。」萬行法師在考察時表示,佛教文化在唐代也得以發揚光大,以中國化方式融入到『大唐文化』中並走向世界,佛教中國化呈現出了『請進來』和『走出去』的雙循環發展。」
萬行法師還介紹道,東華禪寺源起千年古剎,得益於改革開放和新時代中國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建設至今日,成為明清建築文化的美麗寺院。東華禪寺在硬件建設後加強文化內容創新開發,讓周邊群眾和廣大遊客在遊覽中體會中國建築文化的深邃智慧和藝術。

在西侯度遺址景區,據工作人員介紹,西侯度遺址是中國已知最早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存之一,距今約243萬年,被譽為「華夏第一把火」的發源地。工作人員還闡釋了華山與中條山的黃河文明帶就是「中華」的地理寓意。
萬行法師仔細聆聽講解、觀察化石遺存。他站在遺址平台上,望見華山領峰和中條山脈,感嘆道,243萬年「華夏第一把火」正是文化自信的源泉體現之一,中國古人從嗜血食肉到刀石火種經過了漫長的進化,與大自然鬥智鬥勇、融為一體,十分不容易。東華禪寺未來文化工作將站在人類史的角度,把中華文化的各種「源」文化進行融合,通過點滴進行文化傳播,以民族復興為己任,加強學習,認真踐行文化自信和人類命運共同發展。
據了解,本次尋根探祖之行是東華禪寺在日常管理與弘法中不斷完善寺院佛教中國化的模式和實踐體系的舉措之一。通過此次尋根問祖學習,東華禪寺更加了解了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演進,體會到祖國大地上的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渾厚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