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上旬,東華禪寺方丈萬行法師帶隊從華夏根祖之鄉——山西運城的黃河金三角區出發,開啟華夏尋根探祖之行。他們沿着黃河「幾」字彎弧度,踏過大禹留下的足跡,在芮城菊花小鎮感悟修行哲學,追尋《千金要方》背後的醫藥基因……在尋根問祖的人文大道上,萬行法師一行深入探索新時代佛教中國化的發展方程式求解路徑。
黃河大禹渡哺育兩岸 讓古老文明智慧在當代迴響

黃河大禹渡坐落于山西省芮城縣,以太行山餘脈為屏、黃河為帶,是中華文明治水精神的千年見證。上世紀70年代建成的大禹渡電灌站,開創了引黃灌溉的先河,將渾濁黃河水轉化為清流,灌溉28.6萬畝農田,成為「黃河上抽水的先例」,又通過生態修復新增水域12平方公里,吸引200餘種候鳥棲息,構建起「鳥類國際機場」的生態屏障。
從「見證」過大禹治水的千年古樹「龍頭神柏」旁遠眺,大禹渡揚水工程就坐落在峭壁之下。萬行法師不禁感慨:「大禹渡的每一滴清水,都流淌着先祖與自然對話的智慧。這次實地參訪,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中華文明的智慧在當代產生巨大迴響:守護黃河的生命力,就是在續寫一部跨越百萬年的文明史詩。」
以自然饋贈反哺 「一朵菊花」串起生態文化與經濟

「菊花之堅韌與蘭花之高潔,恰是中華文明『養性』與『養神』的雙重隱喻。」萬行法師在考察芮城菊花小鎮時感悟。據了解,芮城菊花種植歷史可追溯至唐代。呂洞賓曾於九峰山飲菊修道,李商隱「暗暗淡淡紫」詩句更賦予文化意蘊。依託北緯34°的黃金氣候與黃河生態屏障,芮城菊花乾花目前年產量達到6000噸,佔據全國15%市場份額,並依託「公司+基地+合作社」模式將菊花精深加工延伸至茶飲、化妝品等領域。芮城菊花小鎮以「一朵菊花」串起生態、文化與經濟,成為黃河流域農旅融合的標杆。
與之遙相呼應,東華禪寺坐落的廣東省翁源縣是全國最大的國蘭生產基地,被譽為「中國蘭花之鄉」。東華禪寺團隊深度參與蘭花組培技術革新,助力花農拓展市場,將「奉獻人生」的禪意融入產業振興。
萬行法師表示,芮城菊花從呂洞賓茶飲到現代康養、文旅產品的蛻變,與東華禪寺「以蘭為禪」的修行哲學相通——皆是以自然饋贈反哺人文精神。
亞寶藥業「古方今用」 體現佛教中國化「契機契理」精神

黃河金三角地區依託中條山天然藥庫資源,自古便是中醫藥文明發祥地。萬行法師一行移步至芮城亞寶藥業集團,了解到呂洞賓採藥煉丹的傳說與唐代《千金要方》記載的藥方,共同印證了這片土地深厚的醫藥基因。
據悉,芮城亞寶藥業集團作為中國醫藥工業百強企業,將傳統智慧與現代科技深度融合:其丁桂兒臍貼開創中藥臍療先河,薏芽健脾凝膠以果泥口感革新兒童用藥,20餘個兒童藥產品覆蓋全國市場,6條生產線通過FDA、歐盟認證,產品遠銷50餘國。
參訪亞寶藥業後,萬行法師指出,亞寶將《黃帝內經》的養生理念與兒童體質研究結合,開發出28個在研新品,這種「古方今用」的創新,恰是佛教中國化「契機契理」精神的體現。作為禪宗道場,東華禪寺以人為本,倡導為社會奉獻人生,為大眾謀福祉。東華禪寺將在做好佛教文化服務的同時,強化為人民群眾健康服務的專業意識,結合專業醫藥機構指導,在寺院有序開展藥食康養舉措。同時,開展中華藥草知識的普及,擴展戶外山地在地藥草的識別,發揮好一草一藥的能量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