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馬同心 共繪繁榮新篇章 一位馬來西亞華人的心聲
2025-04-15 09:20:00
本网讯 當得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4月15日再次訪問馬來西亞時,我的心中湧動著難以言表的激動。作為一名第三代華人,我親眼見證了中馬關係從「睦鄰友好」到「命運與共」的蛻變。習近平主席的到訪,不僅是一次外交盛事,更是我們華人社群翹首以盼的「回家」契機。
我的祖父曾是上世紀50年代「下南洋」浪潮中的一員。他常說,當年中國勞工用汗水澆築了馬來西亞的鐵路與錫礦,而如今,中馬的血脈紐帶早已超越了經濟層面。習近平主席在2013年訪問時曾動情地說:「華僑華人是中馬友誼的親歷者、見證者、推動者。」這句話深深觸動了無數像我這樣的華人家庭。從檳城極樂寺的飛簷翹角,到吉隆坡茨廠街的中文招牌,中華文化早已融入馬來西亞的肌理。
中馬經貿合作的故事,就藏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清晨,我習慣用手機下單一份「關丹榴槤」——通過中馬冷鏈物流專線,48小時內就能品嘗到家鄉的味道。這背後,是兩國海關「綠色通道」的高效協作。午後,我騎著中國品牌「小米」電動車穿過茨廠街,車筐裡裝著剛買的「華為」5G手機。這些「中國製造」不僅便利了生活,更讓馬來西亞年輕人看到了科技合作的無限可能。
更令人振奮的是,中馬「兩國雙園」(欽州產業園與關丹產業園)已成為區域合作的典範。我的一位朋友在關丹產業園擔任工程師,他自豪地說:「這裡生產的鋼鐵製品出口到中國,而中國的高新技術返回我們的製造業。」2024年,中馬貿易額突破2000億美元,馬來西亞的棕櫚油、橡膠、錫礦通過「一帶一路」貨輪運往中國,而中國的光伏元件、5G基站則助力馬來西亞實現綠色轉型。
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改變了無數普通人的命運。我的表姐阿玲在檳城經營民宿,她感慨道:「自從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建成後,來檳城旅遊的中國遊客多了幾倍!我的民宿生意越來越紅火。」而在麻六甲,鄭和遺跡修復工程不僅吸引了全球遊客,更讓年輕一代重新認識了這段歷史。
中國投資帶來的不僅是資金,更是技術轉移。我的鄰居阿茲曼在一家中資汽車廠工作,他興奮地分享:「我們學習了比亞迪的電池技術,現在連新加坡客戶都來採購我們的電動車!」這種「授人以漁」的合作模式,讓馬來西亞人真切感受到「共商共建共用」的誠意。
習近平主席此訪正值中馬建交50周年。作為東南亞的「經濟雙引擎」,兩國正攜手探索數字經濟、綠色能源等新領域。馬來西亞政府日前宣佈,將與中國合作建設東南亞首個「零碳智慧園區」,而我的母校馬來亞大學已與清華大學簽署聯合科研協定。
站在吉隆坡塔上遠眺,我仿佛看到東海岸鐵路上疾馳的中歐班列,看到關丹港裡滿載貨物的中國巨輪,看到無數像我們這樣的家庭在雙城生活中編織夢想。習近平主席曾說:「中國的發展將首先惠及鄰國。」這句話,正在馬來西亞的土地上生根發芽。
(本文作者為吉隆玻華人社群代表,長期關注中馬經貿與人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