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区夜景图
作为“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两国双园”之一的马中关丹产业园从启动筹建以来就备受瞩目。近日,中国二十二冶参建的马来西亚马中关丹产业园350万吨钢铁项目公辅单元节能环保工程竣工。
异国他乡,从地理环境到生活环境,再到施工环境,数不清的困难摆在施工人员面前,让这段不短的建设之路充满了挑战。中国二十二冶建设者们坚定信念、攻坚克难,同心协力为“两国双园”建设贡献力量。
产业园施工地点位于马来西亚关丹市郊区,三面环山,临海而立。这样的地形及当地热带雨林多降雨的气候,为建设初期的土建施工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地基打桩,是土建施工的首个重点。然而土质粘度大,随着土方开挖的深入,地下水不断外涌,造成新开挖的土方不断变成泥浆回填到地坑中。而降雨频繁,致使地面积水久久不能下渗,让土建施工一开始就阻碍重重。项目总工王代发是首批进入马来施工一线的管理人员。面对建设初期人员少、任务重的困境,他身兼数职,勇挑重担。土建专业出身的他,为了打开局面,天天跑工地研究地形和土质。经过反复论证,结合自身丰富的土建施工经验,他召开土建施工紧急会议,制定多小组同时作业方案。开挖、抽水、打桩、基础浇筑等工序有效、紧密、迅速衔接,为各区域基础施工工作开展赢得了时间,打响了建设施工第一枪。
障碍多、困难多,现场条件对施工人员的要求更多。要说最困难的,当属炼钢钢渣区的建设,一度让工程建设陷入僵局。国外条件受限,许多构件需要在国内制作,然后海运到产业园区的施工地点。受海运条件制约,使许多构件需要做成套件运输,再到施工现场拆解,进行二次加工组装,这无形中拉长了施工进度,增加了施工难度。此外,钢渣区的整体设计受山区地形限制,建筑体之间的间距过于狭窄,筛分间、磁选间、接渣池、成品库、除尘系统、棒磨机系统等17个关键建筑比肩接踵,致使大型设备安装的两侧空间预留精度达到了5厘米以内。而钢渣区交叉作业情况众多,交叉作业空间狭小,成为施工中必须解决的一大难点。设计变更、现场签证频繁发生,仅变更一项就达60处之多。让本就困难重重的钢渣区建设蒙上了阴影。业主的质疑、甲方的担忧,让施工人员识到“干就干好,做就做精”的重要。这不仅仅代表了企业形象,更代表国家形象。因为当地人最先看到的不是你是谁,而是你是中国人。这样的压力,是施工人员不曾遇到的,也是在国内施工中不曾出现的。
如何破困,怎么入手,成了所有施工人员的心结。强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让他们不能退缩,誓必破困。中国二十二冶机电公司副经理秦永伟、项目总工王代发、工程经理闫文忠以及参建钢渣区的各专业负责人召开紧急会议连夜研究处理方案,进行详细部署。在之后的三个多月时间里,项目部每天都要召开碰头会,再根据当天的施工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各专业施工人员明确每天的施工任务和短期施工目标;各项施工机具、材料、设备准备到位,吊车按照时间段有序交叉使用。调配场地紧张、设备安装紧张、空间狭小紧张、施工氛围紧张,在各种紧张有序的协调中,各专业齐头并进、热火朝天,停滞的建设进度迅速推进起来。历经大干一百天的鏖战,钢渣区按时试生产,为这场没有硝烟的攻坚战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钢渣区的顺利推进,也带动了矿渣区、水处理区的建设。一时间,各区域隐隐有了比拼势头。因为施工量较小的原因,水处理区最先完成了试生产任务,这让重任在肩的施工人员看到了曙光,充满了干劲。6月7日矿渣区接渣成功,6月9日钢渣区试生产,接连两大重要节点的完成,大大鼓舞了士气。产业园区慢慢显露的雏形,让每位参建人员心里亮堂起来。看着产业园地标上醒目的“CHINA”字样,施工人员的内心由衷激动。能为这样一个国际性合作项目贡献一份力量,是值得自豪和骄傲的。
雏鹰展翅,助力攻坚。经过500多个日日夜夜的不懈努力,在质疑、坎坷、挫折中,代表国际合作的马中关丹产业园成功矗立在马来西亚关丹市的滨海之巅,也在所有人心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