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出于处理成本、环境压力等因素考虑,长期将本国产生的固体垃圾出口到发展中国家。垃圾接收国虽然得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却承担了巨大的社会和环境成本。近日,央视记者来到距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约60公里的雪兰莪州瓜拉冷月县,发现由于许多洋垃圾处理厂的非法运营,当地环境长期受到污染,给民众身体健康带来危害。
马来西亚“洋垃圾”成灾 当地环境遭殃
自2018年以来,马来西亚“洋垃圾”进口问题愈演愈烈,包括巴生港、槟城等港口城市涌入了成千上万吨“洋垃圾”。根据绿色和平组织的统计,马来西亚每月废弃塑料的进口量由2016年的2万吨,飙升至2018年初的11万吨。2019年,这个纪录还在刷新中。
这些被非法运输来的废塑料往往回收价值不高,但对环境危害极大。对马来西亚合法回收塑料工厂的处理能力来说,废塑料的规模是不堪重负的。
记者来到位于吉隆坡约60公里外的正规废塑料加工厂了解情况,工厂负责人介绍说,这个工厂严格执行政府有关环境保护的法规,50多名工人两班倒,24小时不停歇,日处理能力也只有20至30吨。
废塑料加工厂负责人 陈钟灵:这些废塑料从国外进来,开始我们就把它分类,分类后就上机,然后就把它粉碎、清洗,清洗过后就可以造粒了,造粒(后)就可以装包,卖到有需要的国家。
陈先生介绍说,合法的白色垃圾处理厂在处理垃圾时要严格按照相关流程操作,污水排放等方面需要遵守国家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前期投入大、利润薄。所以许多非法工厂为了牟取巨额利润,采用许多对环境不利的处理方式。
在马来西亚雪兰莪州瓜拉冷月县,就有33座非法工厂在运营。为了降低成本,他们所采用的处理方式给当地环境带来了恶果。
当地环保组织成员 沙里发:这个地区是被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因为这里有很多非法工厂在运营,还有非法堆放的垃圾山。上述情况给这一地区居民的身体健康以及周边环境带来极大影响。
叶先生是瓜拉冷月县的居民,2004年在当地开了一家鱼塘,供游客休闲垂钓,起初生意很红火,但是好景不长。2006年“洋垃圾”开始登陆这里,到今天已经泛滥成灾,鱼塘边大大小小的非法“洋垃圾”处理厂为了躲避政府部门的查处,一般白天大门紧闭,做出停产的样子,到了晚上,就开动机器猛干起来。大批的废水废料也随意地排放和丢弃,导致鱼塘不仅无人问津,还时常出现鱼群死亡的现象,给他的企业带来巨额损失,同时给家人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
当地居民 叶先生:我在这边,他们(垃圾处理厂)的药水(废水)出来的时候,整个晚上都有味道。我的父亲进医院也进3次了,因为(受污染)影响头晕、吐,还有我们的身体痒。
马来西亚对进口“洋垃圾”说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打响了“环境保卫战”,抵制进口“洋垃圾”。当地时间10月3号,马来西亚政府宣布将装有塑料废弃物的集装箱遣返回3个来源国,并由这三个国家承担相关费用。有当地媒体称,这标志着马来西亚吹响了反击“洋垃圾”、保卫家园的战斗号角。
马来西亚巴生港地区隶属雪兰莪州,由于交通便利,物流成本低,是“洋垃圾”汇集登陆的地方,这也使当地成为白色污染的重灾区,当地政府逐渐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雪兰莪州行政议员 黄思汉:这个“洋垃圾”的问题大概是从去年(2018年)就开始在雪兰莪州带来好多的问题,尤其是环境的问题。我们雪兰莪州政府的立场当然是很明确的,我们不欢迎任何会破坏我们环境的任何工业,包括“洋垃圾”。
白色垃圾污染是一个全球性课题。有专家估算,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生产的63亿吨塑料垃圾中,得到回收再利用的仅为9%,另有12%的塑料垃圾被焚烧,剩下接近八成的废塑料,都被丢弃或被填埋,对全球环境造成严重污染。1992年生效的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规定:危险废弃物应就地处理而非越境转移,其目的就是应对有毒有害废弃物在全球范围内寻找监管洼地这一困扰全球的问题。今年5月修订后的《巴塞尔公约》把塑料垃圾这类重要污染物也纳入进出口限制对象,并规定从2021年开始,向公约缔约国出口废塑料,必须事先获得进口国监管机构的许可。截止到目前,该公约已有187个缔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