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濒中国南海的文莱,是一个寓意“和平之邦”的国家。
2013年,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发展注入新动力,也为深化中文两国合作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强劲动力。古老的海丝情谊与崭新的丝路精神,正在中文两国间深度融合。
作为“一带一路”产业合作新平台的“广西—文莱经济走廊”,也在过去10年间迈向实质与纵深,从互联互通到向海经济到传统贸易,渐入佳境的合作迎来更巨大的机遇与更广阔的空间,让中国与文莱同道相成的步伐更加有力。
其中,“广西—文莱经济走廊”框架下的旗舰项目——文莱摩拉港项目,跨山海之远,书写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全新故事,助力开放包容、共商共建和共享共赢的理念在美丽而颇具神秘色彩的文莱,生根开花!
中国方案
开创共赢新局面
8月29日清晨,摩拉港一派繁忙景象:大型集装箱船有序停泊在港口,巨大的绿色岸桥流畅地抓箱卸货,五颜六色的集装箱上下起落,被高效有序地堆在不同区域……摩拉港是文莱唯一的国际深水港口,也是开展国际贸易的主要通道。
文莱摩拉港码头。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记者 郑柳芩 摄
时光回溯到6年前,摩拉港却是另一番景象。2017年之前,受限于相对滞后的运营管理理念和技术,低工作效率和高物流成本一度让摩拉港陷入经营困境,有近20年没有采购新设备。
2017年2月,摩拉港终于迎来蜕变的契机。中国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与文莱达鲁萨兰资产管理公司组建的合资公司——摩拉港有限公司接管运营工作,实施这个“广西—文莱经济走廊”建设框架下的旗舰项目。
从广西北部湾越洋而来的“中国方案”,开始改变这个国家唯一港口的面貌,为这座港口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在接管摩拉港集装箱码头5个月后,新增的4台集装箱正面吊、3台集装箱堆高机等流动设备正式投入使用;完成了港口财务系统上线工作,实现港口全面信息化管理;利用北港集团领先的数字经济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对操作模式、业务流程、现场管理、机械设备进行优化升级,大幅提升货物吞吐能力……
摩拉港码头集装箱。广西云记者 阳继乐 摄
海波依旧,丝路维新。在“中国方案”的助力下,历经近半个世纪风雨的深水老港口迅速展露新颜,展现自信身姿:
2020年4月起,承接文莱国家储备粮业务,并引进广西绿色氮气储粮系统,有效控制大米虫害及潮湿问题;2021年2月,摩拉港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摩拉国际渔港公司成立,全面负责渔港的规划设计、投资建设、运营管理及维护;2021年9月,与文莱化肥工业公司签署5年服务协议,为颗粒尿素出口承担物流、操作和港口装卸服务……
繁忙的摩拉港,涌动的新气象,给当地人带来充盈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没有错,与中国合作运营是最佳选择。”该公司COO法基拉是名“老港口人”,如今参与到“中国方案”的实践中,让他更坚定与中国同事们共同努力的决心和信心。
该公司行政部副经理雅妮透露,职工人数已从2017年的120人增至2022年的254人,其中职工本地化率达96%,收入水平也较接管前增长三成以上。
各司其职、携手并进,摩拉港的华丽蜕变,开创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共赢新局面。
广西特色
探索“港产园”发展
今年7月8日下午4时许,一艘满载文莱特色产物的货轮从摩拉港出发,目的地是中国广西钦州港。
这一次的驶离,并非一场告别,而是一种连接——这是文莱正式开通的首条对华集装箱直航航线。这意味着,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点之一的广西北部湾与文莱连成“一条线”,我国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地区与东盟东部增长区有了新的“贸易大动脉”。
对于摩拉港有限公司而言,这亦是一件航标性的大事——不断畅通的运输通道,刷新着中文两国贸易的“时空距离”。
10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频繁的海上贸易和交流,赋予了陆海相连的广西乘风破浪之勇气、向海图强之决心、港通天下之豪情。
其中,广西北部湾港务集团通过整合广西海港资源,建立起现代化的港口群、临港产业经济带、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区等多位一体的发展格局。“这是广西北部湾港与中国北方各个港口的不同之处。”摩拉港有限公司CEO曾彩礼表示,正是这样的“广西特色”,被文莱政府所看中。
“当今海外港口设施互联互通,正在有力支撑贸易投资畅通和文明交融沟通。”曾彩礼告诉记者,以港口合作为依托,推动港口后方产业开发,合作建设工业园区、自由贸易园区等,助力区域贸易繁荣,正成为中国海外港口合作建设的主要逻辑。
曾彩礼透露,摩拉港未来也将参照中马“两国双园”国际产业合作新模式,积极探索中文两国“港口—产业—园区”协调发展模式,“广西特色的成功实践,与文莱政府以经济多元化为目标的‘2035宏愿’相一致。”
北港效率
赢得多方赞赏
今年2月21日,在摩拉港有限公司成立6周年之际,文莱首相府部长兼财政与经济部第二部长刘光明寄语公司:“我们相信,在连接文莱在东盟东部增长区的贸易物流和促进文莱的经济发展方面,公司可以发挥更大的主导作用。”
言语中,既有对过往成绩的赞许与肯定,更有对“北港效率”的期许与信任。
“我们是实实在在地投入管理技术,全心全意地运营这个港口。”摩拉港有限公司散杂货操作部经理黄开宽分享了一组数据:截至2022年,摩拉港岸桥作业效率比2017年提高56%,达到25自然箱/小时;船舶作业效率比2017年提高139%,为38.3自然箱/小时。
志在万里,勇攀高峰。回顾摩拉港发展历程,法基拉坦言,“北港效率”的体现之处,其实远不止这些。
正式接管后,公司首年即改变了港口长期亏损、依靠政府补贴的局面,实现了扭亏为盈,保持了持续稳定的盈利能力。“6年来,摩拉港营业收入与利润大幅提升,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83%,利润同比增长171%。”法基拉表示,目前,摩拉港已一跃成为东盟东部增长区集装箱作业效率最高的港口,不仅重塑了摩拉港在当地市场的形象和口碑,也赢得文莱政府、社会各界及码头客商的高度赞赏。
文莱泰兴贸易有限公司在摩拉港租用仓库已有多年,如今“北港效率”所带来的快捷与便利,让公司有了长期续租的打算。该公司采购经理徐道富表示,过去公司一个月有最多只能进口60、70个集装箱的货物,但现在每月已经超过了上百个,“提取货物快了很多,费用也节省了不少,生意自然也是越来越好。”
眼下的摩拉港,正在加快推进集装箱码头扩建工程,做强港口主业,寻求拓展新业务、新航线,不断提升港口服务能力和地区辐射能力。
采访组在摩拉港合影。李艳娟 摄
Ilmi(文莱籍,摩拉港有限公司集装箱码头操作副经理)
2009年我就在港口工作,至今已有14年。2017年,摩拉港有限公司正式接管运营后,我们的整体工作效率明显得到提升。从前花几个小时手动录入装卸作业数据,现在通过电脑系统操控即能完成,这让我们的工作变得更高效也更准确,也能更好、更快地为客户提供服务。未来,我期待在工作学到更多的中国先进技术。
廖文强(中国籍,摩拉港有限公司总调中心经理)
2018年5月,我被外派到文莱摩拉港工作,第一次到海外工作对我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和挑战。语言沟通是我们中方团队遇到的第一个难题,经过长时间的磨合交流,在双方相互尊重、理解和包容下,中方团队迅速地融入到本地文化当中,每年佳节中文职工都会一起欢庆。此外,我有幸见证公司的成长与发展,这5年将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工作经历。
2003—2022年广西与文莱贸易数据。
文莱国家工商会会长萨曼:
共同开拓美好发展前景
文莱国家工商会会长萨曼。广西云记者 阳继乐 摄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文莱经济多元化战略‘2035宏愿’高度契合,让文莱与中国的合作纽带越系越牢。”8月30日,文莱国家工商会会长萨曼在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市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在广西南宁永久举办的东博会和峰会是文中两国推动多领域合作、深化深度交流的重要牵引,文中企业借助这一平台开展了多领域的经贸合作,创造了更多新商机,拥有了更多发展与合作空间。
“我们非常重视这一盛会所提供的平台和机会,这是中国与东盟之间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国际经贸盛会,每年都各有侧重、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系列活动,为双方合作提供有力保障。”萨曼曾参加过东博会和峰会,对此他深有感触。
在东博会和峰会的助推下,“广西—文莱经济走廊”发展已从概念走向实践,广西与文莱在基础设施、商贸物流、产业融合、人员交流等方面取得累累硕果。萨曼表示,文莱工商界空前关注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文中经贸合作以及东博会和峰会带来的新机遇,“这些年的合作,我们有目共睹,中国企业以高效率、高质量和先进创新技术完成了多个大型工程建设,极大提升了文莱互联互通水平。”
萨曼表示,文莱视中国为真诚相待的好朋友、共同发展的好伙伴。多年来,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与东盟各国全国性工商会共商互惠合作、共寻互利商机,对此,文莱一直秉持积极响应的态度,在未来贸易投资和其他商业活动中,将积极深化两国企业友好、互信、合作,一道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共同开拓美好发展前景。
文莱广西总商会会长郑作亮:
让更多优质“桂品”扬帆出海
文莱广西总商会会长郑作亮。广西云记者 阳继乐 摄
在文莱成长、创业的马来西亚华人郑作亮,从事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生鲜食品贸易,在南宁开办食品贸易、电子商务、食品外包装等不同类型的企业……他的成长经历,与中国—东盟经贸紧密结合在一起。
几年前,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日益增多,许多同事及朋友问郑作亮:有什么机会能跟中国做生意?素来敏锐的郑作亮,从问题中嗅到了商机。2017年,带着公司的期待,郑作亮第一次来到广西考察,此后又参加了当年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就此开启了他与广西的缘分。
虾片,文莱传统特色美食,深受当地人喜爱。“但文莱虾片极少出口,长期自产自销,这让我萌生了将虾片推广到中国的想法。”郑作亮迅速行动,很快便在2018年将文莱虾片引入中国市场,而后又借助东博会和峰会逐年丰富的平台功能,把虾片推广到多个东盟国家市场。
“东博会和峰会让广大客商实现精准对接,获得一手资源,对企业发展帮助很大。”得益于广西与东盟合作的深化,郑作亮的生意越做越红火,目前已把广西的沃柑、白糖、八角等优质特色产品出口到文莱。2019年,他还发起筹建文莱广西总商会。如今,进驻中国—东盟经贸中心的文莱广西总商会,在广西与文莱的经贸文化往来中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
“广西的产品可以通过打造自己的品牌,办理国际认证,借助西部陆海新通道,不断拓展东盟国家的市场。”郑作亮现在致力于为广西“好物”出口海外牵线搭桥。他表示,经过多年打造,广西已培育了近百个“桂字号”核心品牌,形成“好山好水出好物”的八桂亮丽名片,“未来,我愿意进一步发挥熟悉海外市场和国际规则的优势,依托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让更多优质‘桂品’扬帆出海。”
文莱中华中学:
一所百年华文学校的传承与创新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8月26日,当广西媒体东盟行采访组问及印象最深刻的中华传统文化,文莱中华中学八年级甲班学生许欣蕊不假思索地引用论语“一语双关”。
8月25日,采访组在文莱中华中学和师生留影。(文莱中华中学供图)
文莱中华中学,位于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市中心,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的百年老校,系文莱8所华文学校中规模最大、历史最长、师生人数最多的学校。
在这里,华文教育从未中断,记者一路看、一路听、一路访、一路议,除了“异国遇乡音”的熟悉感和亲切感外,也惊喜于该校华文教育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以及为中文两国民众互相理解、民心相通作出的重要贡献。
目前,该校已涵盖从幼儿园到高中各阶段的华文教育。“除了常规的中文课程之外,中国的文化、历史、民俗风情等相关知识也是学校重要的教授内容。”受访时,该校校长许月兰介绍说。
华校兴办的背后,同样也离不开来自中国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和付出。“多年来,我们始终保持聘请中国籍教师的传统。”许月兰表示,所聘请的华文教师均有多年任教经验,对于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有深刻的理解和认知,能帮助孩子们学习中华文化、爱上中华文化、运用中华文化。
来自广西南宁的教师张清赋,在这所学校教授中文已有17个年头。“通过网络,孩子们对中国很多社会新产物都有浓厚兴趣,例如移动支付、高铁、螺蛳粉、直播电商等。”10余载的海外教学经历,让张清赋见证了中国形象在文莱的提升,为此,他也在过往的沉浸式教学基础上,逐步探索融入拓展式教学,尽可能多呈现文化的中国和当下的中国。
近10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文两国经贸交流持续深化,华文在文莱越来越受到当地民众欢迎,文莱中华中学也在推广华文教育方面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为此,文莱中华中学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尝试走出新的发展之路。
2017年,文莱作为第14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主题国,该校受邀前往广西南宁参展。“学校与东盟各国的教育机构突破时空限制,跨学校、跨区域分享办学所得,拓展教育国际视野,学习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许月兰说。多年来,该校已先后与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广西医科大学教育学院、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等相关单位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
在该校华文教育下,越来越多的文莱青少年,与中文、中国结缘,愿将自己的未来与中国相连。目前,该校非华裔学生占比25.5%,且人数仍在持续增加。
今年11月,第七届“一带一路”青少年创客营与教师研讨活动将在南宁举行。许月兰透露,学校亦将应邀前往参与,“我们非常期待此行,希望积极联合广西各学校不断探索有效合作的机制,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合作,促进中文两国民心相通、文明交流互鉴,造福莘莘学子。”
恒逸(文莱)PMB石油化工项目:
一个项目为文莱贡献近10%GDP
文莱的33个岛屿中,大摩拉岛是一个特别的存在。
在这座岛屿,除了美丽旖旎的滨海风光,还有落址于此的中文两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旗舰项目——恒逸(文莱)PMB石油化工项目。2018年,它被写入中国和文莱两国的联合声明。
恒逸(文莱)PMB石油化工项目鸟瞰图。(恒逸公司供图)
该项目一期总投资34.5亿美元、原油加工能力为每年800万吨,是首个全面执行中国标准的大型海外石化项目,更是迄今文莱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项目和中国民营企业在海外的最大投资项目,成为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和主动对接文莱“2035宏愿”战略的成功实践。
进入大摩拉岛厂区,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巨大的“钢铁森林”:占地375公顷的一期项目内,炼塔林立、管廊纵横,各类大型油罐液化气罐整齐排列,整个工厂静悄悄,只有配套发电厂的“烟囱”飘着缕缕蒸汽。
这样一座现代化石油炼化基地仅仅用时两年半即建成,且两个半月便全流程打通、产出合格品。这不仅是中国民企的速度,也是中国石化走出去的骄傲。
长期以来,文莱经济发展高度依赖原油、天然气出口,经济结构单一的问题困扰着文莱。2019年11月,该项目正式投入运营,3年多来保持满负荷、安全、稳定生产,为文莱在油气下游产业开拓性发展、促进国际贸易增长、带动一批相关企业发展、促进经济多元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文莱,人人都知道“恒逸”——它为文莱国家GDP贡献将近10%,同时也占据了该国出口总值的半壁江山。而更让文莱民众感恩的是,厂区欣欣向荣的生产景象,不仅带来了价美质优的中国制造,也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
“由于过去经济结构单一,文莱化工专业人才资源不足,为此我们不仅雇用本地劳动力,还积极为当地培养人才。”恒逸实业(文莱)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文莱对建立化工人才培养体系的希望,加之企业自身对本土专业人才的渴求,让人才联合培养计划应运而生。
文莱女孩丽亚娜于2014年参与了公司第一批人才联合培养,目前在该项目工作已有6年多。她表示:“很喜欢这份工作,作为技术人员受人尊重,而且能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为了培养更多专业技能人才,公司先后开设“浙江大学—文莱达鲁萨兰大学—恒逸石油化工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和文莱技术教育学院联合培养项目”等,累计培养学生807人,其中入职公司的学生132人,成为石化工程师、炼厂操作工或实验室技术人员。
在“广西—文莱经济走廊”合作推动下,作为恒逸实业(文莱)有限公司的母公司——浙江恒逸集团有限公司也在广西成立全资子公司,加速布局石油化工项目。眼下,恒逸(文莱)PMB石油化工项目正在全力推进二期建设,而远在千里之外、总投资约220亿元的恒逸钦州高端绿色化工化纤一体化项目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这两个跨境产业链项目呈现齐头并进之势。
浙江恒逸集团全资子公司——广西恒逸新材料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恒逸文莱项目生产的苯原料将会运至广西钦州进行深加工,在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促进跨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发展的基础上,全力构建恒逸文莱“一滴油(炼油)”+恒逸钦州“两根丝(涤纶—锦纶)”上下游化工化纤产业链。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优势互补,抱团出海,助推中国优势、优质产能输出,势必会让“走出去”的步伐变得更坚定。
广西日报9月7日头版报纸版面。
广西日报9月7日第06—07版报纸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