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岸三地文化差异探究:同中求异的文化中国
2017-01-15 23:03:11
内地、香港、台湾,胡洪侠、马家辉、杨照,三个同样生于1963年的男人,因着三地在历史脉络下的不同肌理,有着迥然不同的人生。30个共同的日常词汇,三人分写,说着故事,串起历史。这就是本周由三联书店推出的《对照记@1963》,该书亦在香港、台湾同步出版。
大至谈台湾、香港、大陆,或是影响华人社会深远的人物,如孔子、耶稣、琼瑶;小到寻常生活中的火车、电车、男厕所、报纸,或谈及少年时代的初恋、女老师、女同学……以这些词语为题,三位来自三地的知名作家,展开了“对照”写作。以各自差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写出这些公共话题中的私人记忆,并于互相对照中折射出半个世纪两岸三地的沧桑变化,这是该书迅速引起关注的原因。
现今,内地不少普通百姓挎着“名牌包”,去香港购物“血拼”,去台湾游山玩水,已不是什么新鲜之举。然而,彼此对存于生活血脉中记忆、细节的感知、理解,又能有多少?
书中,可见的是横向与纵向两种对照。横向的,对照出三地我们似乎认为了解,其实不甚了解的文化生活细节,现出不同的文化气韵与历史记忆;纵向的,对照出三个同样年纪的男人,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不同生活轨迹,从而具有了社会学“样本”的意义。
同文同种,正在迅速汇聚一脉的两岸三地,在文化差异的对照中,反而呈现出一种别具意味的“同代感”。正如杨照所说:“正因为在三个复杂牵扯,既类似又微妙不同的社会成长,反而给了我和他们两人之间,浓厚、直接的‘同代感’。我无法用我的经验记忆去假想、揣测他们看过什么、听过什么、想过什么,我只能拿自己看过、听过、想过的,去跟他们交换。和这本书的关系,因而格外暧昧。作者的身份往往还不如好奇的读者身份来得重要。或者该说,写作不再必然是我想要表达、记录什么,而是为了知道家辉、大侠会表达什么、记录什么,必须付出的苦劳代价。”
三人在写作中,常有微妙的奇迹之感,而整个写作的形式及出版形式,何尝不是一种奇迹?胡洪侠的感慨似乎更多一些:“可以想象一下,分别出生在大陆、台湾、香港的三位同龄人,联袂完成一个通过回忆相互对照的写作和出版计划,这在三十年前是可能的吗?二十年前呢?所以,先不论其他,仅凭创意竟然能够实现,且起始于深圳报纸专栏,继之以三地同时出版新书,就用得上铁道部前发言人的一句‘名言’:这真是一个奇迹。80后、90后对此感触不深,而对60后而言,这是我们小时候做梦都梦不到的事情。”